强国论坛:“十四五”规划编制要坚持哪些原则?什么是中长期规划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
王一鸣:推动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培育竞争新优势
中央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的高度,提出“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主动应对百年变局、开拓发展新局的全局性谋划,也是着眼更好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培育新形势下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性布局,明确了我国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思路,是制定“十四五”规划的基本遵循。
韩永文:建立完整内需体系形成经济发展量质双升驱动
作为一个具有超大规模市场空间的经济大国,我们不应该也不能将经济发展过多地建立在依靠外部市场上和外需上。
加快构建起我国“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的发展格局”是有条件的。一是我国拥有超大规模的内需市场优势,有14亿多人口和4亿多人的中等收入群体,扩展消费市场、扩大消费能力的潜力巨大;二是解决好现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既能够不断激发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热情,也会不断地创造出新的市场发展空间;三是我国发展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发展中期,进一步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加速发展的投资、消费需求潜力巨大;四是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空间巨大,科技创新、产业和产品创新、引领新供给、新需求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创新能力日渐增强,不断推进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对经济更高质量发展的创新要求,都将成为推动形成我国完整内需体系、将超大规模市场优势转化为推进经济发展量质双升的驱动力。因此,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将是 “十四五”期间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基调,是引领未来中国经济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主线。
陆铭:立足新的发展格局是“十四五”规划主线
每一个五年规划都是针对未来所面临的国际国内复杂多变的形势,包括国内所处的阶段、面临的新的问题,通过提前预判,加强研究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及时调整制定政策,对未来发展会起到引领作用。中央最近一系列讲话、座谈会总结了经济发展结构性的变化和趋势,特别强调以国内循环为主、国际国内互促的双循环发展新格局。明确了以内循环为主,但仍然要坚持大改革、大开放。特别是和我们经贸关系比较好的国家和地区,要坚持开放的大格局,通过改革来深化开放。对接下来的五年甚至更长时期,明确了发展的思路,明确了方向。
郑功成:“十四五”规划要明确历史方位
五年规划作为国家走向长远目标和实现国家发展战略的一个阶段,首先必然要搞清楚自己的历史方位。总书记在讲话中明确了十四五时期在国家发展进程中的历史方位,即“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第一个百年目标是在全面解决全体人民温饱问题之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十四五”开启的迈向第二个百年目标是全面实现国家现代化,所追求的必定是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与高质量发展,以及民生发展进入共同富裕时代的新境界,这为制定“十四五”规划提供了最基本的遵循与依据。
强国论坛:扩大消费需求是我国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基点,如何建立国内大循环这一主体?
王一鸣:中等收入群体倍增是强力支撑
应该把“中等收入群体倍增”确立为2035年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目标,通过提升人力资本、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畅通横向流动渠道和纵向发展阶梯,让10亿左右中低收入者迈入中等收入群体行列,不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形成扩大内需的强大支撑。
韩永文: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促进消费
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消费需求是重要的战略基点,“十四五”期间应较大幅度提高。近些年来消费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明显上升,但消费占比仍然偏低。2019年消费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为55.4.%,其中居民消费比重仅占38.8%。要加速扭转这种发展局面,使消费特别是居民消费真正成为稳定和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而要较大幅度提高消费的比重,就要保证居民收入有较快增长,保证有消费需求和消费意愿的中低收入群体的劳动报酬有较大幅度提高。因此要更加深入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充分调动起广大一线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陆铭:推动城市化 深化户籍改革
作为一个社会科学方面的学者,我想主要就城乡和区域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我国的城市化和城市发展仍存在多方面滞后。与世界上处于同样发展阶段的国家相比,我国的城市化率偏低约10个百分点。我国排名前30位的都市圈发展仍未达到与人口大国相匹配的规模。在城市中,有大约30%的常住人口是外来人口,有待市民化。在个别超大城市,非本地户籍外来人口的一半已经居住超过5年,约20%居住超过10年。第一,强化都市圈的增长极作用,围绕中心城市建设半径30-80公里不等的都市圈。第二,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重点推进城区人口500万以上大城市的户籍制度改革,加快长期稳定居住和就业人群的落户进程。第三,加强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投资,尽快推行12年义务教育。第四,增强土地和住房管理的灵活性,土地和住房供应要与人口流动方向相一致。第五,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的供给优化,优化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的数量、质量和结构。
郑功成:民生保障制度建设促进消费
要重视民生发展与民生保障制度建设,特别是要促使法定社会保障制度基本成熟定型,以民生质量的持续提升作为国内大循环的不竭动力源。建议以人口结构变化与流动规律及人户分离现象常态化为基本依据,重新布局基本公共设施并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巩固扩大脱贫攻坚成果、促使贫困人口同步小康并逐步踏上现代化道路。围绕有关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医疗保障、退休军人服务保障等作为“十四五”规划目标与重点任务。
强国论坛:创新是中国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如何形成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的格局?
王一鸣:强化科技创新人才基础
更加注重发挥企业家才能,企业家最核心的功能是创新,政府的职责主要是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建设科研基础设施,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制定产业标准和商业规则,维护市场秩序,减轻企业家创新风险,从而为创新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推进市场导向的科技创新,创新需要市场充分竞争,需要千千万万的市场主体在试错中找到方向,同时完善科研院所和高校的技术成果向企业转移机制,加大对创新企业的扶持力度。把科技创新与产业转型升级结合起来,着力突破研发、设计、标准、品牌、供应链管理等关键环节,力求掌握核心技术,增加高附加值环节的比重,提高产品的知识、技术和人力资本含量,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竞争力,布局建设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强化科技创新的人才基础,创新的根本在人才,尊重创新人才是创新活动的根本准则,要积极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和成长机制,完善人才评价、流动和配置机制,使各类人才的创新智慧和潜能竞相迸发。建立一批新型研发机构,随着产业分工深化,要鼓励研发、设计等部门从制造业企业逐步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打造新技术供给的“生力军”,以增量改革带动传统体制科研机构的存量改革,构建更加高效的科研体系。
韩永文:打造高质量的创新环境
科技创新和改革创新既是生产力,也是解放生产力、激发生产力的要素条件,“十四五”期间要认真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以深化改革激发新发展活力,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通过更高质量的、符合实际发展需要的科技创新;打造更高质量的、长期稳定可预期的制度环境;构建更高质量的、全方位、多层次、多元化的开放合作格局,为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强国新征程不断赋予新的动能,为顺利实现我国“十四五”时期的更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郑功成:以核心技术为突破口
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近年来的中美博弈,使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科技创新的不足,特别是一些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正在深刻地影响到国家发展全局。因此,必须以核心技术为突破口,全面加快推进技术创新,真正走内涵式的经济增长发展之路,“十四五”时期必须有新作为、大作为,这样才能为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顺利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
陆铭:理论创新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会议中总书记特别讲到如何加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研究,他强调把论文要写在大地上。这一点对于当前社会科学研究具有非常强的指导意义。一段时间以来,我们在国际化的过程中,有一点被称之为“食洋不化”的问题,学术界这些年也有很多反思。社会科学家特别是经济学家应该更多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问题出发,来发展自己的研究。
扫描二维码关注汉哲微信公众号,查看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