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战略指引企业前进的方向。为实现战略目标,企业会采取一系列的行动和措施来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增加市场分额、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制度、规范、规则、程序文件等必须伴随企业的发展而不断调整,以改善企业运营管理中与战略不相适应的方面。否则,制度就会成为战略的限制因素。因此,发展战略企业是制度体系建设的基础,而好的制度体系是企业战略成功的关键。
1、企业战略管理的内容
发展战略是指企业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管理理论体系,包括四个部分:愿景、战略目标、业务战略和职能战略。愿景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指明了方向,战略目标明确了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发展节奏、速度与标准,业务战略明确了企业各项业务的发展目标与发展方式,职能战略明确了企业为实现战略而需要开展的能力建设方向,以上四个层次的、互为支撑的组成部分,形成了解决企业发展问题的战略理论体系。企业发展战略的核心特征是发展性,也是对企业发展中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整体、长期性计谋。
制定发展战略,可以帮助企业指引发展方向,明确发展目标,指明发展点,并确定企业发展所需要的核心能力,促进企业快速、健康、持续发展,它的意义表现在四个方面:
(1)谋划企业整体发展。企业是一个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局部构成的整体。局部有局部性的问题,整体有整体性的问题,整体性问题不是局部性问题之和,与局部性问题具有本质的区别。企业发展面临很多整体性问题,如对重大环境变化的反应问题,对资源的开发、利用与整合问题,对生产要素和经营活动的平衡问题,对各种基本关系的理顺问题,等等。正确认识和处理整体性问题,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条件。
(2)谋划企业长期发展。企业存在寿命,寿命有长有短。为了使企业“长寿”,不但要重视短期发展问题,也要重视长期发展问题。企业长期发展问题不是短期发展问题之和,与短期发展问题具有本质的区别。希望“长寿”的企业面临的问题很多,如:发展目标问题、发展步骤问题、产品与技术创新问题、品牌与信誉问题、人才开发问题、文化建设问题,等等。为了吃桃子,三年前就要种桃树;谋划企业的长期发展,就需要超前考虑未来问题,不但要提前想到,而且要提前动手解决,因为解决任何问题都需要过程,要正确处理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关系。预测未来是困难的,但总可以把握各类事物的发展趋势。人无远虑,必有近忧。领导人不关心企业未来,只知道“火烧眉毛顾眼前”,就等于拿企业的寿命开玩笑。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少则几年、多则十几年就倒闭的企业为数众多。
(3)在进行整体、长期性谋划时把握基本性问题。树叶长在树枝上,树枝长在树叉上,树叉长在树干上,树干长在树根上。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树叶性的问题有成千上万,树叉性的问题有成百上千,而树根性的问题可就不多了。这类问题虽然不多,但非常重要。如果树根烂了,任凭你如何精心培育,树叶也不会再绿。领导人在关注企业战略的过程中,要集中精力谋划企业发展的基本性问题。基本性问题解决不好,即使再发动员工努力奋斗也不会收到成效,甚至越努力奋斗赔钱越多。领导人要增强基本问题意识,不要只关注是否把已经决定的事情办好,也要注意决定本身是否有毛病;不要只忙于摆脱困境,也要忙于铲除困难产生的根源。
(4)在研究企业发展时讲求最佳谋略与智慧。企业发展战略往往不是常规套路、传统思路,而是要讲究谋略、追求创新,应该使企业少投入、多产出,少挫折、快发展。其中,谋略是智慧的结晶,而不是经验搬家和理论堆砌。智慧之中包含知识,但知识本身并不是智慧。许多军事家都有“空城计”的知识,但却没有诸葛亮的智慧。智慧是对知识的灵活运用,也是对信息的机敏反应。谋划企业发展靠智慧,谋划企业整体性、长期性发展靠大智慧。
2、加强制度体系建设实现战略目标
企业的战略指明了企业的发展方向,规章制度作为保障战略执行效果的重要手段,其灵魂必须与战略的要求相匹配。企业制度体系的主旨并不是为了管人,而是要通过规范企业中人的行为实现组织目标。因此,企业的制度体系必然要受到企业战略的约束,服务于企业发展战略,并为战略的实现提供保障。
企业的一切目标都应围绕实现战略而展开,企业的一切制度都必须与战略相匹配。在实际工作中,企业的制度管理部门应根据企业所倡导的宗旨、战略目标,围绕不断变化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去推动制度体系的建设、执行与维护工作,一切与战略目标冲突或不利于战略实现的制度和规定,都应及时废止或修改,以确保制度与战略的匹配性,这是制度体系构建与管理的根本。
同时,制度体系的建设工作,还必须与企业的战略阶段相适应,分阶段制定和实施,并根据战略的调整进行动态调整,为了确保不同阶段战略目标的实现,战略措施要通过管理制度和业务制度来规范和固化,以此构成制度体系的主体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