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22年国家民政部等9部门就印发《关于深入推进智慧社区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25年,基本构建起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开放共享的智慧社区服务平台,初步打造成智慧共享、和睦共治的新型数字社区。为我国老旧小区更新改造指明了方向;国家规划方面:《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十四五”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等,提出应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手段推进智慧社区建设;同时近年信息技术创新日新月异,世界已进入第四次工业革命时代,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深入发展,都将带来对于生活的改造,同时也激发着人们对于物质生活品质提升的需求,我国房地产进入震荡下等期,但我国500亿平方小区每年2%左右比例的房子会不断被淘汰与更新,也就是10亿平的新房建设需求;房地产进入稳定期后,老旧小区的更新需求就算按与房屋折旧相同的2%计算也将是一个天文数字,房地产、建筑、物业、城投、建投等相关企业都将在此业务中受益。
智慧社区打造并非易事,钱从何来,谁主导,如何打造,技术改造范围多大等都因每个小区的具体情况不同而不同,普遍意义看,智慧社区打造可能还是会遇到很多问题,简要梳理如下:
第一、资金投入不足。
智慧社区建设将需要大量资金投入,需要技术投入与运维人员投入,各种投入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智慧社区的改造无疑只靠政府推动是无法实现目标的,应引入市场机制。社会上目前很多所谓的智慧型充其量是个面子工程。有些社区内部一些电子服务终端设备无专人管理,有的无法正常使用成为摆设,社区网站栏目、内容长期没有更新。从实际情况看,上级政府投入资金不足,社区自筹解决也缺乏后劲。
第二、无统一标准,缺少国家层面的标准制度建设。
由于缺少国家统一的具体的社区信息化法规,智慧社区建设缺乏统一标准,旧小区的数据采集、设备接入等方面缺少政策依据,无统一标准,无疑会受到来自物业公司、业主等相关单位与利益相关者的质疑。虽有些城市建立了相关标准,如:《北京市智慧社区指导(试行)》《上海市智慧社区建设指南(试行)》,但由于我国各地存在较大差异,难以形成统一的规范和指标体系,导致标准之间不协调、缺乏有效的全局规划等问题,亟需从顶层设计上科学统筹规划。
第三、目前国家主导多,社会参与较少,效率低下。
智慧社区建设虽然鼓励按照“政府主导、行业引导、企业和社会共同参与”,但国家层面缺少社会参与机制,除政府和基础运营商参与之外,参与的社会企业过少,同时改造成本偏高,影响社会企业投入的积极性。
第四、现有物业管理体制制约智慧社区的打造。
社区从政府管理角度看,现有很多业务垂直系统,由于缺乏统一领导、协调,目前现状是“建”“管”分离,基础数据需要社区工作者录入,各社区的数据标准又不统一,查阅使用信息的管理权限在上级职能部门,社区、街道层面无所采集的信息的管理与使用权,后果是形成了一个个孤立、分散的“信息孤岛;社区工作“行政化”倾向严重,仅凭社区居委会一家或少数几个部门很能做到资源共享、数据与技术改造单位迅速对接难度大,无法快速推进社区改革相关工作。
第五、能力不足、人才缺乏。
智慧社区建设跟信息化密切相关,涉及社区面广、关联度高,对人才素质要求很高。社区现有工作人员目前社会普遍存在物业费用低,人员素质不高,工作集中于低端物业维护等问题,现有人员承担着大量行政性工作,又要组织开展居民自治,长期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对智慧社区建设存在着不适应问题。社区工作者运用数字化、信息化、智慧化系统的能力不足,影响了智慧社区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同时部分居民在智能终端和应用系统操作上也存在能力不足的问题,而现有人员又对于新系统的使用培训无能为力,致使智慧社区在科技落地应用方面得不到很好发挥。
第六、信息安全存在隐患,制度与基础设施投入不足。
智慧社区首先应是安全社区,数字化、信息化、智慧化、网络化的发展为日常生活和社区管理带来便捷,也增加了信息安全隐患和社区治理风险。智慧社区强调信息共享,需要通过网络将社区各主体和各业务进行互联,以便居民在网络平台上获取和发布信息。但是,当前隐私保护法律法规不够健全、隐私保护技术尚不完善,或是由于相关技术成本较高,社区改造投入不足,还存在信息泄露的风险。
基于以上基本问题的分析,智慧社区发展困境的突破路径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推动。
一、建立国家层面机制,激励社会资本投入。
智慧社区建设仅依靠财政是很难解决的,需要多元化渠道筹集资金,在确保信息安全的前提下,政府掌握数字资产,同时以数字资产作价出资与社会资本进行合作,共同推动社区改造的工作,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在公共领域推广应用ppp模式,对于一些数据资产可以探索资产证券化等手段,吸引各类社会资本参与项目投融资、建设和运营,共享社区更新改造过程中的利益。
二、完善顶层设计,创新社区治理机制。
破解制度困境,需将智慧社区建设提高至国家战略层面,出台更加细化的相关政策和战略指导意见,引导各地区智慧社区健康有序发展。完善顶层设计,建立综合统筹机制兼顾全局性、系统性、个性化和可操作性,推动社区优化的同时支撑各城市相关的发展规划,达成区域的目标与百姓对于物质生活品质提升的需求,达成共赢;加强新社区治理机制,推动数字化、智慧化社区的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三、国家层面强化协同,推进智慧社区均衡发展。
强化整体与区域的协同,加强整体规划,缩短区域间智慧化发展水平差距,智慧社区建设需加强整体性,而非单一区域的智慧化,需要破解区域间智慧社区发展不平衡问题,整体统筹规划、区域一体化推动;强化城乡协同,加快智慧城市社区与智慧乡村建设的共同发展,避免产生城乡间的巨大的数字鸿沟;强化新旧社区的协同,加快老旧社区智慧化改造,破解新老社区智慧化“二元格局”问题,构建多元协同治理机制,减少区域内新旧巨大数字鸿沟问题。
四、规范合作规则,完善信息整合与共享机制,推动数据的软硬件平台建设。
由于各地缺乏科学统一的建设规范和评估标准,社区内部管理系统之间及与外部管理系统之间缺乏有效融合,导致社区一定程度上存在信息孤岛现象,各地之间的信息难以实现互通和共享。政府应不断完善城市大数据平台,建立统一的社区治理数据库。建立协同机制,加强智能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与数字化终端转型升级,同时建立职责分工明确的合作方式,社区人员与社会参与方共同推动,深度挖掘智慧社区核心技术,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将社区的各节点和各要素链接起来,改变传统社区割裂、被动、封闭的模式,在保证信息数据安全的情况下推动信息数字信息的共享,强化数据管理对于智慧社区建设的支撑。
五、强化社会投入,打造智慧社区管理人才团队。
引入社会资本,强化对于技术与相关科技人才的共同协同使用,达到共赢;同时也要不断加强社区人才队伍建设和培养,发挥社区现有人员的积极性,扩大选人用人渠道,吸引专业技术人员和高层次管理人员参与建设过程,不断完善社区终身学习体系,给社区居民提供继续教育和学习的渠道,强化社区运营管理与科技相关人才团队的建设。
六、强化数字信息安全建设与投入。
加强智慧社区信息安全相关制度建设,强化信息安全管理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保证信息安全管理系统规范运行。完善个人信息安全保护机制,筑牢信息安全防护墙,最大限度降低个人信息和隐私泄露的风险。观念层面,应加强信息安全宣传教育,提高信息安全意识。技术层面,加强信息安全能力建设,建立完善的个人信息保护机制。
智慧社区的打造的初衷是为了社区居民的幸福指数的提升,故不管什么主体参与,运用什么方式方法,什么科技的手段,都是需要重点关注社区的“一老一小”等重点居民的幸福感提升为核心,为社区居民创造幸福、传递幸福、提升幸福,不断满足社区居民对幸福生活的新期待,提升社区居民幸福指数为方向与目标。
作者:汉哲咨询集团 王飞
扫描二维码关注汉哲微信公众号,查看更多资讯